登录

购物车
  • 首页
  • 课程
  • 扶贫
  • 领券
  • 我的资源
  • 我的合作
  • 我的专家
  • 我的保险
  • 我的收藏
  • 领券中心
  • 优惠劵
  • 订单中心
  • 我的账户
  • 我的收益
  • 个人资料
  • 密码设置
  • 账号绑定
  • 消息中心
  • 我的申请
  • 我的物品
退出登录

医德帮诊所生态服务平台

  • 首页
  • 医疗资源
  • 云诊所
  • 互联网医院
  • 云药房
  • 医疗扶贫
  • 医德帮APP
  • 产品中心
  •  登录
  •    
    查看更多
  • 个人中心
    1. 0

      积分

    2. 0.00

      我的账户

    3. 0 张

      优惠券

    4. 已完成订单: 0
    5. 未完成订单: 0
    6. 合作项目   : 0
  • 退出
医德帮客户端 打开
基层医讯

胃酸多,常烧心?多与这4个恶习有关!

12-25 0 评论 12 点赞

头图一.gif

来源:问上医 

很多人经常出现反酸、烧心的问题,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也不知道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。

其实,烧心就是常说的胃灼热,是指混有胃酸的食物逆流回食道或口中,所产生的灼热感觉。

这种感觉难以名状,直叫人闷胀不适、不由自主的呼吸短促起来!

引起胃灼热的原因有哪些?无
非这4种,尽早排除,胃会感激你

(1)饮食不当

暴饮暴食:吃得过多过饱,会使得食物容易通过贲门括约肌流回食道,增加胃灼热的可能性。

吃饭太快:吃饭太快不利于消化,更有可能出现胃灼热症状。

吃太多高脂食物:高脂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更长,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越长,越有可能出现不适,如炸鸡、薯条或鸡翅等。

吃太多辛辣食物: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部,容易导致反酸、胃灼热等现象,如香味比较重和辛辣的大蒜、洋葱等。

吃太多高酸食物:高酸食物会引发胃灼热,尤其是空腹食用时,如西红柿和柑橘类水果等。醋也是另外一种酸,如果胃不舒服,也要少食用醋。

巧克力:巧克力含有咖啡因,可能会增加胃酸。

薄荷味的食物:薄荷味的食物也会刺激胃。虽然薄荷味的食物很清凉,但是可能会放松食管和胃相连的肌肉,引发胃灼热。

某些液体的摄入:某些液体也会增加出现胃灼热的可能,如咖啡因会增加胃酸;酒精会放松食道和胃之间的肌肉,导致更容易出现胃酸反流;碳酸饮料中的碳酸会让胃部胀气,引发胃灼热等。

(2)饭后剧烈的活动

饭后弯腰、躺下或做剧烈的运动等,都容易使食物逆流回食道。

(3)衣裤腰带过紧

穿着过紧的衣裤,会压迫到胃部,可能会使食物逆流。

(4)疾病

如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胃溃疡、胆囊疾病、或肠胃道疾病都可能引起胃灼热等问题。

该怎样缓解和预防胃灼热?
牢记这3点,早开始早恢复

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缓解症状,避免出现更严重的问题。

(1)饮食注意事项

避免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或反流的食物。如牛奶、薄荷、巧克力、咖啡等,尽量选择酸性较少的水果和蔬菜,还要限制酸性食物的食用,避免食用辛辣食物。

晚餐不宜吃得过饱,避免餐后立刻平卧。如饭后不要立即躺下,睡前3小时吃完晚饭;

节制饮食。定时定量,避免暴饮暴食,要细嚼慢咽;

减少脂肪摄入。尽量减少油炸食物,去掉肉和家禽的脂肪和皮,可以帮助抑制胃灼热;

嚼口香糖。饭后嚼口香糖会生成更多的唾液,可以帮助中和胃酸,还能刺激胃部加速排空食物,有效缓解胃灼热;

选择更好的饮料。喝一些没有气泡和咖啡因的饮料,比如草药茶、白开水等,如果非常喜欢喝咖啡,要尽量少喝;

(2)生活习惯

戒烟戒酒:烟草中含尼古丁,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,使其处于松弛状态,加重返流;酒精会刺激胃酸分泌,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,是引起胃食管返流的原因之一;

保持直立状态:如必须躺下,床头整体宜抬高10厘米~15厘米,也是减轻夜间返流的主要方法;

消除生活压力:保持心情舒畅;

适当锻炼,减轻体重:过度肥胖者腰部脂肪堆积过多,会使腹腔压力增高,促进胃液返流,特别是平卧位更严重,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返流症状。应增加适宜的体育锻炼,增强身体素质;

降低腹内压:如避免过度弯腰、穿宽松衣裤、腰带不要过紧等。

(3)辅助治疗

找到诱因:可以记录下自己每天吃的食物或乳制品,帮助自己发现什么会导致胃灼热,下次注意避免食用。

服用药物:发作频繁时可以服用药物,如抗酸剂、H2受体阻滞剂、质子泵抑制剂等,还要注意某些可能加重胃灼热的药物。

温馨提示: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,避免乱服药物产生的副作用。

如果您想看更多更好的内容,欢迎来医德帮app。

一个专门为基层医生打造的经营平台,诊所经营理念,医学独到分享,...一切优质内容尽在医德帮app。

尾图一.png

(免责声明 本文内容来源于问上医,由医德帮整理。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,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,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。)

※仅供基层医疗卫生人士参考

收起

分享

点赞

分享

友情链接

  • 基层卫生能力建设平台
  • 双卫网
  • 中国银联移动支付
  • 云诊所
联系我们| 关于我们| 用户分布| 全国服务电话:400-865-1166 微信号:yidebang618 QQ群:536527624 全国QQ企业账号:4008651166
Copyright © 2015-2020 明医众禾科技(北京)有限责任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京B2-20171187  京ICP备15051865号-5 (京)网械平台备字(2019)第00010号   

 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1360号

Powered by医德帮诊所生态服务平台

关注微信

  •  返回顶部
  •   0
  •  在线咨询
  •  扫描下载

    下载医德帮app

  •  返回顶部
  • 首页

  • 课程

  • 扶贫

  • 领券